碳资产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实践及创新
碳资产在银行信贷领域的应用及绿色金融业务实践

一、碳资产与碳市场现状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碳资产白皮书》[1],碳资产被定义为以碳排放权益为核心的所有资产,涵盖碳配额、碳信用及其衍生品,以及通过节能减排、固碳增汇等活动减少的碳排放量。当前,我国企业的碳资产主要集中在碳排放配额(CEA)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种。202x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2],截至202x年7月5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2.39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09.5亿元,平均单价约为45.8元/吨[3]。截至202x年2月,中国已先后建立了包括重庆、湖北、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四川、福建在内的9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未来,随着碳市场规模的扩大,对碳资产种类的需求也将显著增加。“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扩容,除发电行业外,建材、有色、钢铁、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也将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更多的碳排放权需求将会释放,对CCER的需求量也将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与配额相比,CCER具有多种优势,便于落地碳金融产品,并成为碳金融产品的重要阵地。202x年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暂停6年的CCER市场正式重启。
二、碳资产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实践和创新
(一)碳资产的转让和盘活及案例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碳资产主要集中在CEA和CCER两种。如何高效地管理、盘活碳资产已成为企业当下及未来的一大课题。目前,碳资产的盘活方式主要有借碳交易、转让、碳资产质押融资等方式。
1. 借碳交易案例(以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为例)
借碳交易是指符合条件的配额借入方(一般为专业的碳资产价值管理机构)存入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证金后,向符合条件的配额借出方(一般为重点控排企业)借入配额并在交易所进行交易。待双方约定的借碳期限届满后,由借入方向借出方返还配额并支付约定收益。这一模式使控排企业能够获得闲置碳资产的收益。早在20xx年,申能集团下属的碳资产管理机构——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便探索了与集团内电厂的借碳交易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2. 碳资产质押融资
商业银行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完成不断探索、创新。20xx年9月,全国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落地,此后9年间,多家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并创新了碳配额质押、CCER质押、林业碳汇质押、碳资产质押保险结合等多种模式。202x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全年共推动16笔SHEA质押融资业务落地,融资总规模达4100多万元。然而,受制于融资主体主观质押意愿不强、制度体系、财税司法等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等因素,碳资产质押业务在商业银行存量信贷领域中的占比仍然偏小。
商业银行评估押品的优良属性时,主要从押品的价值量是否足够、价格波动是否剧烈、流通性高低等维度进行评判。固定资产作为优质押品,其各方面属性优异,在资本市场规模日盛的现在,上市公司股票虽被视为较为优质的押品,但尚未成为主流。而目前阶段,碳资产的各项押品属性离优质、核心押品仍有距离,因此一般无法作为核心风险缓释手段。现阶段各家银行采用的碳资产质押配套碳保险、第三方保证等方式,正是基于碳资产在押品属性上的某些不足进行的综合风控考量。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叠加CCER重启的双重利好,使得碳资产质押融资的规模化成为可能。其重要意义在于量化减排项目的环境效益,增加碳市场交易主体。尽管目前拥有可质押碳资产的大中型头部企业质押融资积极性不高,但八大重点领域涉及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普惠型小微企业的碳资产,可以作为银行普惠信贷押品的有力补充。传统商业银行的普惠信贷以房产抵押、税费贷、采购贷等为主,小微企业在固定资产押品匮乏的情况下,碳资产目前虽无法达到核心押品的属性要求,却可以在小微企业信用属性上作为有力的普惠风险缓释手段,有利于激发融资人端、银行端、外部监管端的多方参与积极性。商业银行也可以同时完成普惠信贷投放、绿色信贷投放的双重考核。
(二)碳资产风险管理与信贷决策
碳资产的风险管理是确保其在银行信贷领域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碳资产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履约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碳资产的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在碳市场初期,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价格波动更为明显。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碳市场价格的监测和分析,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市场趋势,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还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分散单一碳资产带来的风险。
2. 政策变化风险
碳市场的政策环境复杂多变,政策调整可能直接影响碳资产的价值。商业银行需密切关注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政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应积极参与政策制定过程,提供专业意见,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
3. 履约风险
履约风险是指企业在碳市场上未能按时履行减排义务所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企业的尽职调查,了解其减排能力和履约记录,选择信誉良好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还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担保或保险机制,降低履约风险。
(三)碳资产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
为了更好地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具体措施包括:
1. 推广碳资产质押贷款
碳资产质押贷款是将碳资产作为质押物,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方式。商业银行应优化贷款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效率。应加强对质押物的管理和监控,确保贷款安全。
2. 发展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
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是筹集资金支持绿色项目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或设立绿色基金,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还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形成合力。
3. 提供碳资产管理咨询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合理规划碳资产,提高碳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专业化的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在碳市场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构建客户画像雏形指导绿色金融业务实践
为了更好地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商业银行需要构建客户画像,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特点。具体步骤如下:
1. 数据收集与分析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数据资源,收集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碳排放情况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潜在客户需求,为后续业务拓展提供依据。
2. 客户分类与标签化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将客户分为不同类型,并为其打上相应标签。可以根据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将其分为高排放企业、中排放企业和低排放企业;根据企业的减排潜力将其分为高潜力企业、中潜力企业和低潜力企业。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可以更精准地匹配金融服务。
3. 制定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
基于客户画像,商业银行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对于高排放企业,可以提供碳资产质押贷款、碳排放权交易咨询等服务;对于中排放企业,可以提供绿色债券发行、绿色基金投资等服务;对于低排放企业,可以提供碳资产管理咨询、绿色项目融资等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
碳资产在银行信贷领域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还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积极创新,不断提升碳资产管理和应用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

《碳资产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实践及创新》所在栏目:优质范文 > 内容摘要:《碳资产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实践及创新》模板下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碳资产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实践及创新相关关键词:商业银行 实践 资产 领域 创新,模板,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稍作修改即可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