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思政课建设专题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高校)

  在大思政课建设专题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高校)

在大思政课建设专题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高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xx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综合类艺术院校艺术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逐步探索并形成了艺“讲”思政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202x年,学院的思政教学改革入选Xx省首批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方法,获批xx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能力提升计划;教改实践被多家媒体报道。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聚焦教学痛点,明确改革方向。思政课难教,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课更难教已成为业界共识。如何抓住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兴趣点,把“难教”课变成“热门”课,是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行思政课满意度问卷调查,发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政课堂“抬头率”不高。当被问及“如果思政课是选修课,你会选修吗?”,有xxx%的学生选择了“不选”。在日常教学巡查和听看课中,我们发现“抬头率”低和“人到心不到”的现象在一些思政课堂也较为普遍。二是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思政课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学关联度不高,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度较低。三是思政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惯,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针对上述问题,学院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确立了以“艺‘讲’思政”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思路,即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将思政理论融入艺术创作和表演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具体做法包括:首先,构建“一核多维”课程体系。“一核”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核心,确保思政课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多维”则是指围绕这一核心,开设一系列与艺术专业紧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中国近现代史与艺术发展》等,使学生在专业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推行“案例+体验”教学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作为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思想的力量。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如通过绘画、雕塑、舞蹈等形式表现革命先烈的事迹,既锻炼了专业技能,又深化了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搭建校内外合作平台。加强与红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实地参观学,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还邀请知名艺术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思政思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为了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学院还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思政课教学质量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设立专项奖励基金,表彰在思政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团队。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思政课建设经费预算,用于改善教学条件、购置教学资源、支持科研项目等。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组织外出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思政课改革的最新进展和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经过不懈努力,我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活跃度显著增强,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不仅在各类艺术比赛中屡获佳绩,而且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政课的学,学生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四个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贯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机制,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课品牌,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是我院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

在大思政课建设专题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高校)》所在栏目:述职报告 > 内容摘要:《在大思政课建设专题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高校)》模板,希望能为您的材料注入活力。在大思政课建设专题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高校)相关关键词:座谈会上 汇报 发言 高校 专题,范例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为你提供更多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