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和全局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性与全局性意义
文化关乎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思想解放,既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能够促进其成为“现代的”,从而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此,有必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广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度来深刻领会这一结合的历史性和全局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理念,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总是在社会变革的时代潮流中不断革新,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性赓续。中华文化的发展虽时有曲折,但从来没有故步自封、僵化孤立,而是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自我更新的不竭意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为二者进一步打开了创新空间。这个结合意味着不断追求更新和发展的两大传统的深度交融,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现代性的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化的根基。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空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对两种伟大传统的历史性结合,更是对它们未来发展的创新性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更深厚的本土根基,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现代性理论同传统文化的契合与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既能够适应新时代、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又能够形成新理论、开拓新道路、创造新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也必将演绎出新时代的丰富思想文化传统,进而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在社会治理方面,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全方位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限于狭义的文化领域,而是贯穿在全方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称为“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将共同铸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局视野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智慧、反思历史经验、增强文化自信,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并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治理完善、民生保障、文化繁荣和生态美好。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针对文化事业,而是一种指导全局工作的思想指南,其指向在于建设整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全球视野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旨归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主张“博施济众”“康济群生”,构想天下为公、天下归仁、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理想社会,将天下大同作为最高境界。在新时代,胸怀人类命运的两个伟大传统的深度结合,将更好地推动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来看,国家的优良发展下一步便是天下大同,《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世界安宁是国家治理实现后的逻辑必然,因而面向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就构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必有之义。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有必要坚守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以“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共通性意识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此还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思潮,坚定地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此,我们要弘扬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优良传统,继续学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并胸怀世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在文明互鉴、国际交流、世界互联中进一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国家事业,更体现了全人类意义上的世界性抱负。通过这一结合,我们将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必然。这一结合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结合还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通过深入探讨这一结合的历史性与全局性意义,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深化这一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
《党课讲稿:“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和全局意义》所在栏目:优质范文 > 内容摘要:《党课讲稿:“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和全局意义》怎么写,希望能为您的写作提供清晰的结构和逻辑。党课讲稿:“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和全局意义相关关键词:党课 讲稿 第二个 全局 意义,格式如何写,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