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关于“千万工程”背景下乡村振兴关键路径与实践探索
目录/提纲:……
一、锚定“千万工程”深化方向,校准乡村振兴“坐标系”
(一)摸清底数明方向
(二)系统谋划强统筹
二、聚焦“环境提质”关键抓手,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打好“三大革命”组合拳
(二)下好“风貌_”先手棋
三、突出“产业提效”核心支撑,夯实共同富裕“硬底盘”
(一)做优特色农业“金字招牌”
(二)拓宽联农带农“共富路径”
四、强化“治理提能”基础保障,激活乡村善治“源动力”
(一)织密“网格管理”责任网
(二)厚植“文明乡风”软约束
五、注重“文化提神”价值引领,厚植乡村振兴“根与魂”
(一)加强文化遗产“活态保护”
(二)推动乡贤文化“反哺家乡”
六、强化“要素提级”支撑体系,破除乡村振兴“瓶颈制约”
(一)盘活土地资源“增活力”
(二)建强人才队伍“添智力”
……
县关于“千万工程”背景下乡村振兴关键路径与实践探索
2025年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也是我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向纵深突破的关键一年。作为全省首批“千万工程”深化拓展试点县,XX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立足“生态立县、产业强基、文化铸魂”定位,紧扣“千万工程”“六个再提升”要求(环境提质、产业提效、治理提能、文化提振、民生提档、提级),系统梳理实践经验,破解制约瓶颈,探索形成一条“以环境蝶变带动全局升级、以产业振兴夯实共富基础、以治理创新激活内生动力”的乡村振兴路径。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锚定“千万工程”深化方向,校准乡村振兴“坐标系”
“千万工程”是我省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近年来,我县始终将其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在“千万工程”既有成果上做“乘法”;不是“整齐划一”,而是要立足县域差异做“特色文章”;不是“短期冲刺”,而是要坚持久久为功做“长效文章”。
(一)摸清底数明方向
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开展“乡村体检”,覆盖全县18个乡镇(街道)、216个行政村,形成“三张清单”:一是问题清单,梳理
……略……
理设施47座,铺设管网180公里,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95%以上;三是厕所改造“便民化”,坚持“愿改尽改、应改尽改”,累计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2.3万户,同步建设村级公共厕所86座,配套设置洗手台、照明等设施,群众满意度达98%。
(二)下好“风貌_”先手棋
坚持“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原真性”原则,编制《XX县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农房建设导则》,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三级_范围。一方面,对12个传统村落实施“微修复”,保留青砖灰瓦、木构门窗等特色元素,修复古道、古桥、古井等历史遗迹23处;另一方面,对新改建农房推行“带图审批”,提供5类12种浙派民居户型图,引导村民采用坡屋顶、白粉墙、小庭院设计,2025年以来新建农房风貌达标率100%。同时,开展“最美庭院”“清洁村庄”评选活动,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红黑榜公示”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全县85%行政村达到“庭院整洁、道路干净、绿化有序”标准。
三、突出“产业提效”核心支撑,夯实共同富裕“硬底盘”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我县立足“生态+”“文化+”双轮驱动,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全链升级,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村集体“家底子”厚起来。
(一)做优特色农业“金字招牌”
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培育茶叶、竹制品、高山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在茶叶产业上,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10万亩,推广“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技术,打造“XX云雾茶”区域公用品牌,2025年春茶产值达4.2亿元,带动2.8万茶农户均增收1.2万元;在竹制品产业上,依托45万亩竹林资源,引进竹纤维、竹炭科技企业5家,开发竹编工艺品、竹制家居用品等20余种新产品,年产值突破3亿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500余人;在高山西瓜产业上,推广“大棚+滴灌+轮作”模式,建设冷链仓储中心3个,实现“错季上市、溢价销售”,亩均收益超8000元,较传统种植翻一番。
(二)拓宽联农带农“共富路径”
创新“强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村集体、企业、农民“三方共赢”。一方面,组建县级强村发展有限公司,统筹整合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通过“飞地置业”“物业租赁”等方式,2025年已落地项目12个,带动21个薄弱村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另一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全县现有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8家,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覆盖种植、养殖、加工全环节,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发展“共富工坊”32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800余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实现“家门口就业、顾家增收两不误”。
四、强化“治理提能”基础保障,激活乡村善治“源动力”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我县坚持“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
(一)织密“网格管理”责任网
推行“+网格”精细化管理,将全县划分为18个一级网格(乡镇)、216个二级网格(村)、1080个三级网格(村民小组),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N名志愿者”,明确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8项职责。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2025年以来通过网格上报并解决问题1276件,办结率98%。同时,开发“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集成人口信息、矛盾纠纷、民生诉求等模块,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网格事项处置时效提升60%。
(二)厚植“文明乡风”软约束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阵地,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一是修订村规民约,将“反对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倡导孝老爱亲”等纳入条款,全县216个村全部完成修订;二是选树先进典型,每年评选“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各50名,通过“事迹宣讲会”“文化墙展示”等方式扩大影响;三是丰富文化生活,依托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16个村文化广场,开展“我们的节日”“乡村春晚”“农民读书节”等活动,2025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0余场,参与群众超5万人次。,设立“道德银行”,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遵守村规民约等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享受政策支持,激发群众“比学赶超”内生动力。
五、注重“文化提神”价值引领,厚植乡村振兴“根与魂”
文化是乡村的“精神基因”。我县坚持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
《县关于“千万工程”背景下乡村振兴关键路径与实践探索》所在栏目:优质范文 > 内容摘要:目录 提纲:…… 一、锚定“千万工程”深化方向,校准乡村振兴“坐标系” (一)摸清底数明方向 (二)系统谋划强统筹 二、聚焦“环境提质”关键抓手,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打好“三大革命”组合拳 (二)下好“风貌_”先手棋 三、突出“产业提效”核心支撑,夯实共同富裕“硬底盘” (。